- 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0:41 点击次数:83
赵光义率领的十万宋军成功击败了北汉国,并在战后顺利解决了前来增援的辽军,击毙了两万多名敌军。此次战役无疑是赵光义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,成为他战功显赫的一次代表性胜利。在这场持续且激烈的战争中,宋军的战斗力几乎达到了极限。尽管如此,赵光义并未因此止步,他决心趁着敌军尚未恢复之际,趁势进攻,力图在即将到来的冬季之前收复幽云十六州。然而,由于棉花尚未普及,宋军缺乏足够的防寒衣物,在寒冷的冬季不得不暂时停战。
赵光义雄心勃勃的计划遇到了重重阻碍。宋军从太原出发时,气吞万里如破竹之势,先后夺回了涿州、易州等重要军事据点,兵锋直指幽州。然而,幽州的防线并非易于突破。守卫幽州的是汉人将领韩德让,他的三儿子韩昌在《杨家将》的故事中有着广泛的传说。韩昌不仅是辽国太后萧燕燕的女婿,而且还是杨家四郎杨延徽与八郎杨延顺的连襟。萧燕燕的三位公主都嫁给了汉人,这一复杂的婚姻关系和历史传说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。
展开剩余76%然而,韩德让的名气远远超过了儿子。他曾是辽国皇帝耶律贤的皇后萧燕燕的绯闻男友,在耶律贤迎娶萧燕燕后,韩德让被派往幽州驻守。在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时,韩德让决心投入到幽州的防守当中,而萧燕燕则亲自为他送去了一个重要的信件,信中写道:“耶律贤重病,将不久于人世。”这封信让韩德让充满了斗志和决心,他决心誓死捍卫幽州。
宋军虽然勇猛,但韩德让顽强的防守屡屡打破宋军的攻势,甚至宋军为了攻城,挖掘地道,但韩德让巧妙地在地下埋设了大缸,听到动静就迅速往缸内灌水,化解了宋军的攻势。这一防守战出乎赵光义的预料,他本以为能够迅速解决战斗,却不料幽州的防线如此坚固,宋军逐渐处于不利局面。
就在此时,辽国大将耶律奚底带领三万援军赶来,然而,这支援军被宋军援军击溃,全军覆没,进一步证明了宋军的战斗力不逊色于辽军。随着幽州城持续无法攻破,赵光义最担心的局面终于出现:辽军集结了12万兵力,分四路前来增援,加上幽州守军,辽军的兵力已是宋军的1.5倍,而且是由一批新锐士兵组成。
尽管宋军在高粱河一带全歼了辽军的先锋部队,但在随后的战斗中,宋军却陷入了辽军的重围。最终,宋军以失败告终,损失兵力超过七万,赵光义也带伤逃脱。虽然这场战斗被许多人看作是宋军的惨败,但其中也可看到赵光义非凡的指挥才能,毕竟能够在敌军重围中保存一部分兵力,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素养。
高粱河之战虽然是宋军的一次败仗,但辽军主帅耶律休哥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,几乎丧命。因此,这场战斗对辽国来说同样是一场“惨胜”。辽军紧随其后进行追击,但在满城一带,遭遇了宋军的伏击,结果辽军损失惨重,尸体堆积如山。
到了雍熙四年,宋军再次分三路伐辽。许多人认为赵光义此举与辽国皇帝耶律贤刚刚去世、新皇帝耶律隆绪刚继位,萧燕燕仍在垂帘听政有关。事实上,耶律隆绪已经登基四年,而赵光义选择在正月北伐,是由于辽国内部局势动荡。辽国的幽州守将韩德让不仅因个人恩怨坚守幽州,还与辽国太后萧燕燕有着复杂的关系。同时,辽国上京的三万多汉军发生了叛变,劫持了囚犯耶律喜隐,准备起义。这个局势为赵光义提供了出兵的机会,他决定趁机帮助耶律喜隐,并借机收复幽云十六州。
然而,这一计划由于时机不当而失败,宋军未能成功协助耶律喜隐,反而惨败,杨业也在此战中被俘并最终死于绝食。尽管如此,辽军继续追击,宋军在途中却凭借顽强的反击击溃了辽军主力。辽军虽全力反扑,但士气严重受挫,杨延昭等宋军将领趁机发动反攻,打入辽境,进一步打击了辽国军心。
此时,辽国的疲态显露无遗,而宋军的胜利迫使辽国不得不进行和谈,最终达成了“澶渊之盟”。这份协议虽然被许多人视为北宋的妥协,但实际上,宋朝已经通过铜币、纸币、铁币等手段,彻底在经济上压制了辽国,使其失去了经济主权。辽国经济在“澶渊之盟”后迅速崩溃,北宋则通过严密的货币政策和战略物资倾销,完全控制了辽国的经济命脉。虽然辽国不断尝试发行纸币,但因缺乏市场支持,最终宣告失败。至此,北宋在对辽的政策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为随后的长时间和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